【行政处罚】市场监督要处罚,应该怎样做?专业修复此类处罚、7-15工作日
经营者遇到市场监督部门来调查时,常常会不清楚应该如何跟其沟通,以及在什么时候跟其沟通
1.一定要配合!一定要配合!一定要配合!
我们经常整理到的案例,并且跟一些经营者交流。不能说100%吧,至少95%的大额处罚案例的金额超过平均水平的,都是因为「经营者不配合」。
这里的不配合倒不是看到快出事了,就关店跑路躲风头。关于这一点市场监督部门大不了给你列异办结,你最后注销企业时还是得找他们清这笔账。所以这里的不配合就是执法部门已经联系到经营者了,但是经营者看可能要罚款,于是之后的消息就已读不回。这种方式是极其错误的,而且最后的处罚往往会很大。
2.前期沟通很关键
这里说下三种情形:轻微不处罚、首违不处罚、无主观故意不处罚,对于这三种不处罚一定要在市场监督部门下处罚通知书前取得良好沟通。因为此类不处罚有的要需要分局领导同意,甚至要分局开会组织表决同意。所以这里除了我们跟具体的执法人员沟通外,其实执法人员还要去说服领导同意不处罚。这个过程其实挺耗力气的,若执法机关下处罚通知书了,这个时候上述翻盘的难度极大,以前可以说的人可能在这个环节会变成阻力。
3.不要骗,要实事求是
实践中大多数执法人员都经验丰富的,所以别人找到经营者,就已经预计到经营者会干啥。打个比方,有的经营者涉嫌广告违法,于是他就把广告删掉然后不承认。但是在实践中,目前市场监督部门都有网上证据固定平台,这些在找到经营者时,往往已经完成固定取证了。撒谎往往会带来负面效果,会影响减罚情节。
4.定性问题很重要,定量问题也很重要
这是市场监督执法中的一个特点,能不能处罚很重要。但是一些经营者在知道自己不能处罚后,就躺平了。其实在市场监督执法中,罚多少也是一个裁量范围。是按照一般情节处罚,还是按照从轻情节处罚,还是减轻处罚,这比能不能处罚一样重要。在具体案例中,一个数额很大的处罚,如果被认定为减轻处罚情节,最后结果有可能很小,实践中存在奖罚结果为1%的情况。所以如何减罚,也是经营者需要重点关注的。